Reference: [ 『生きさせろ集会!』の狼煙!!!]
(小熊氏)
・日本の社会保障制度は、そもそも国民の為に作られたわけではない。
・日露戦争時に初めて社会保障制度が出来た。理由は、戦争効率化のため。
・国民健康保険などは、軍の後押しで出来た。
・厚生年金保険は、1944年に出来たが、30~40年間は、払って貰うだけの期間になるので、その保険金は軍事費に回せる、との考えで、当時の官僚達は、この制度を作った。
・日本の法律というものは、GHQのお仕着せによるもの、国際的同意の為に作ったもの、以外は、官僚の都合の良いように作られている。
・企業は、米国では「ブラザーズアンドカンパニー」であるが、これは宗教ベースで成立している。そもそも日本と米国の企業では、成り立ちが異なる。
・日本の企業は、基本給は極力上げたくないものである。それは、退職金が基本給をもとに計算されること、などが理由に挙げられる。
・1950年代の日本は、血縁が強かったので、職を失っても路頭に迷うことはなかったが、現代では、血縁が薄く孤独を強いられているので、職を失うと路頭に迷う傾向にある。
・日本の常識は、インドでは非常識であった。インドでは30年の住宅ローンを組むことは考えられないという。ある意味、キチガイではない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それは、30年後に自分が生きているのか、会社が潰れないで存在するのか、戦争とかが起きない保証があるのか、等から、30年の住宅ローンなどは論外であるという考えにあるという。
・米国発の「自己責任論」とは、安定を前提としているものである。
・穿った見方をすると、今まで30年間くらい日本は平和で安定であったが、この状況自体が、世界から見ると、ある意味、異常な状態であったわけで、今の社会状況というのは、世界標準に近づいてきたとも言える。
・日本での専業主婦のピーク時は、50%であった。
・プレカリアート運動について、30年間経った今、目が覚めた人がどう動くのか、という形で注目しているし、今後どうなっていくのかに注目している。
(小熊氏)
・治安悪化が訪れる。
・麻薬の流行が懸念される。
・親が働いたことがない社会が来るであろう。
・メンタル(30年間の幻想)の惰性がいつまで続くのか。
・犯罪あるいは自殺しか選択肢がなくなる社会になる可能性がある。
・六本木のアークヒルズの周りに柵を作り、門番を立たせる社会が近い将来来る。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小熊英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小熊英二.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ne 23, 2008
Friday, March 02, 2007
叫作研究者的職業
夜來翻譯。
================================
叫作研究者的職業 小熊英二
研究者是種因果的職業。大概很多人原來開始研究的時候就是想解決世界的問題,或者爲了人的幸福而研究。但當自己開始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就會開始自己與世界斷裂,並喪失與世界的這種關係。越是這樣,越熱心投入自己的研究,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一個自己滿足的Mania而已。
最麻煩的是,研究花費體力與時間,連在社會活動的餘暇都沒有了。。。。不但時間,連體力也漸漸負荷不了。本來是爲了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但因爲越忙於研究,就與社會越脫節,這可說是一種本末顛倒吧。
我相信人的潛力其實差不多。不過要是潛力有100,研究者把90都花了在考察研究的問題。那當然了,越是把潛力花在研究上,越不能關注現實的問題。相反,一般人,在實際現場的人,把90時間都花到具體的解決辦法上,只把10花到考察問題上。從研究者看來,他們就如“什麽都沒有想過”一樣。但從現實社會的日常感覺看過去,用了9倍的潛力去具體的解決問題,要是研究者沒有以90 x 9 =810倍的精力去實行,那麽當然被覺得是“好像好偉大但其實只有把口在說”了吧。
但現實上,不用説我當然不能花費那樣的潛力去解決現實問題了。所以那些“得把口”的研究者用已想好的對策並且把精神都放進去,雖然能夠理解,但也沒有什麽辦法了。
那餘下可做的大概是在自己研究裏不那麽大言不慚吧。。。。至少對被稱許的時候有一點不自然的感覺,就是唯一的辦法了。
(三田評論,1000:67)
================================
叫作研究者的職業 小熊英二
研究者是種因果的職業。大概很多人原來開始研究的時候就是想解決世界的問題,或者爲了人的幸福而研究。但當自己開始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就會開始自己與世界斷裂,並喪失與世界的這種關係。越是這樣,越熱心投入自己的研究,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一個自己滿足的Mania而已。
最麻煩的是,研究花費體力與時間,連在社會活動的餘暇都沒有了。。。。不但時間,連體力也漸漸負荷不了。本來是爲了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但因爲越忙於研究,就與社會越脫節,這可說是一種本末顛倒吧。
我相信人的潛力其實差不多。不過要是潛力有100,研究者把90都花了在考察研究的問題。那當然了,越是把潛力花在研究上,越不能關注現實的問題。相反,一般人,在實際現場的人,把90時間都花到具體的解決辦法上,只把10花到考察問題上。從研究者看來,他們就如“什麽都沒有想過”一樣。但從現實社會的日常感覺看過去,用了9倍的潛力去具體的解決問題,要是研究者沒有以90 x 9 =810倍的精力去實行,那麽當然被覺得是“好像好偉大但其實只有把口在說”了吧。
但現實上,不用説我當然不能花費那樣的潛力去解決現實問題了。所以那些“得把口”的研究者用已想好的對策並且把精神都放進去,雖然能夠理解,但也沒有什麽辦法了。
那餘下可做的大概是在自己研究裏不那麽大言不慚吧。。。。至少對被稱許的時候有一點不自然的感覺,就是唯一的辦法了。
(三田評論,1000:67)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打破神話
夜來無眠,書寫(翻譯)以驅走思緒。
(原文)
知には2種類あると考えます。一つは、人々に答えと確信を与え、敵を指し示し、特定の方向に導く神話をつくる知。そしてもうひとつは、問を発し、立ち停まりながら対話をはかり、神話を壊す知。……私は、神話を壊す知を選びたいと思います。そして壊す対象は、何よりもまず自分自身の神話、より正確と言えば自分という媒体を通して現れたこの現代社会の神話です。
まず自分自身を打ち壊され、迷い、考え続けるその過程を示すことで、世界へ開かれる可能性をみせること。それが、幾多の神話が希望と悲劇を撒き散らして滅んでいった近現代の苦しい経験を受け継ぎながら、なお知を行使しようとする者のモラルの一つのあり方だと私は思うのです。
(不大好的翻譯)
我以爲知識有兩種。
一種是使人確信,指示誰是敵人,
並把人們導向特定方向,創造神話的知識;
還有一種,誘人發問,並令我們稍停下來,
帶出對話,破壞神話的知識。
......
我呢,大概會選擇能破壞神話的知識。
而最先要破壞的神話,大概是“自己”的神話。
或者更正確的說,是通過“自己”這個媒體而表現出來的社會的神話。
首先“自己”被打碎,躊躇,不斷思考,這過程就能開啓世界可能性。
近現代社會受盡了無數由神話所散布與毀滅的希望與悲劇,
要是我們大概繼承了這些經驗,並意欲行駛知識,
這大概是其中一種可能的倫理的表現了。
原文出處:
小熊英二
1996「神話をこわす知--歴史研究のモラルとは?」、【知のモラル】より、p85
1996「打破神話的知識--歷史研究的倫理」【知識的倫理】Page 85
(原文)
知には2種類あると考えます。一つは、人々に答えと確信を与え、敵を指し示し、特定の方向に導く神話をつくる知。そしてもうひとつは、問を発し、立ち停まりながら対話をはかり、神話を壊す知。……私は、神話を壊す知を選びたいと思います。そして壊す対象は、何よりもまず自分自身の神話、より正確と言えば自分という媒体を通して現れたこの現代社会の神話です。
まず自分自身を打ち壊され、迷い、考え続けるその過程を示すことで、世界へ開かれる可能性をみせること。それが、幾多の神話が希望と悲劇を撒き散らして滅んでいった近現代の苦しい経験を受け継ぎながら、なお知を行使しようとする者のモラルの一つのあり方だと私は思うのです。
(不大好的翻譯)
我以爲知識有兩種。
一種是使人確信,指示誰是敵人,
並把人們導向特定方向,創造神話的知識;
還有一種,誘人發問,並令我們稍停下來,
帶出對話,破壞神話的知識。
......
我呢,大概會選擇能破壞神話的知識。
而最先要破壞的神話,大概是“自己”的神話。
或者更正確的說,是通過“自己”這個媒體而表現出來的社會的神話。
首先“自己”被打碎,躊躇,不斷思考,這過程就能開啓世界可能性。
近現代社會受盡了無數由神話所散布與毀滅的希望與悲劇,
要是我們大概繼承了這些經驗,並意欲行駛知識,
這大概是其中一種可能的倫理的表現了。
原文出處:
小熊英二
1996「神話をこわす知--歴史研究のモラルとは?」、【知のモラル】より、p85
1996「打破神話的知識--歷史研究的倫理」【知識的倫理】Page 85
Tuesday, July 11, 2006
學問小心得
(一)
有人問柳田國男,是什麽原因去做民俗學(folklore)的?
柳田說:
你真的要我全盤托出的話,
那我得老實說,
因爲我八卦
(二)
有人問小熊英二,做歷史資料的編輯工夫是什麽?
小熊說:
就像行山一樣,途中看見有趣的石頭拾起來
或者經過海邊,途中看見有趣的貝殼拾起來
最後加以編排成爲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
浪漫?一點也不。那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工作。
我沒有興趣說[爲了興趣去讀書、寫作]
這只是一種:好聽一點是使命感,不好聼是變態。
(三)
有人問筆者,今天做了什麽?
筆者說:
今天到神保町,撈了一些有趣的書本與資料
吃了MosBurger的墨西哥包與綠茶特飲
覺得很愉快
有人問柳田國男,是什麽原因去做民俗學(folklore)的?
柳田說:
你真的要我全盤托出的話,
那我得老實說,
因爲我八卦
(二)
有人問小熊英二,做歷史資料的編輯工夫是什麽?
小熊說:
就像行山一樣,途中看見有趣的石頭拾起來
或者經過海邊,途中看見有趣的貝殼拾起來
最後加以編排成爲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
浪漫?一點也不。那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工作。
我沒有興趣說[爲了興趣去讀書、寫作]
這只是一種:好聽一點是使命感,不好聼是變態。
(三)
有人問筆者,今天做了什麽?
筆者說:
今天到神保町,撈了一些有趣的書本與資料
吃了MosBurger的墨西哥包與綠茶特飲
覺得很愉快
Saturday, June 10, 2006
小熊英二論歷史兼論[戰爭論] 【鉄道行者】
小熊英二的其中一篇訪問
翻譯一些以享讀者
(筆者保留引用與翻譯版權)
問:
當代年輕讀者讀小林Yohinori的[戰爭論]所描寫的戰前日本,說日本的民族意識其實很高。
小熊:
小林所主張的,其實不是歌頌戰前。
透過歌頌戰中的日本人,打擊他所謂的自虐史觀,
要是説明他其實想說什麽,就是所謂[我很不安]這感覺。
人們讀他那本[戰爭論]所接受的東西,
其實是現代日本的部分吧。
譬如在上課中響手提電話、
有官僚的貪污、
女子高中生援助交際之類。
他說的是現在日本人道德低下,
戰時的日本人卻很振作--
這近乎是飛躍的論點。
他說的是,[現在日本很不安,我也很不安。
有沒有什麽時代其實是大家道德振作起來的呢。
那麽其實戰爭中的日本人很振作。
說這個時代日本人的壞話我都不原諒]
他說的東西其實就是如此。
他對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的描寫,
根本是一種虛構。
問:對於這種虛構,有人認爲要有正確的歷史意識。有無什麽東西保證這種正確的歷史意識呢。
小熊:
歷史是事實的積集,
用一本書將這個叫日本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都寫下來,
那不可行,因爲無論如何也要有條主綫把故事都整理起來。
所以我不知道有無所謂的[正史]。
但是,那種[以前真好]的説法,就一定是假話。
歷史不是什麽浪漫的故事。
歷史的大部分是悲慘的,而且是極端沉悶的。
好像小林說戰爭很勇壯、日本兵隊的心是漂亮的。
也有反對的人說戰爭很悲慘。
從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來説,
戰爭既不勇莊也非悲慘,
或者說是醜惡吧?
歷史其實是極端令人覺得透不過氣、
辛苦的(せせこましい)現實。
只要看看那個時候的行政文件就知道。
譬如什麽什麽作戰啦、說得很勇壯的,
其實只是高級軍人的官僚組織,
爲了保存自己的地位所弄出來的文件。
就算不知道有什麽自己軍隊有何被害情況
只要下面的實行,
用報告書的形式就能處理的一個世界。
問:就是用官僚的意識去處理戰爭吧?
小熊:
所以什麽特攻隊特別悲慘.......要最下部的人出擊。
爲了維持組織,
剩下來的是司令官、隊長、或者教育的精英階級
被命令出擊的只是最下層、死了可以替換的年輕人。
看第二次大戰學徒出陣的日記、書簡、手記等(『聞けわだつみの声』)
就能理解那種隱藏的怨恨。[長官真膽小][爲什麽我們不去不可]等
但是遺書上寫不了那些,
只能寫爲兩親、祖國而死。
寫了真的東西軍部會檢查,
也寫不出令兩親悲哀的東西,
只能寫得好像很漂亮的樣子。
大半都是抱嫌惡的感覺不想去死的吧...
一點也不浪漫
問:戰爭以來,其實是人變得雄心一片,但根本無所謂公共心的增加
小熊:
所謂的理想根本是亂來的
那只是組織上部的人不承擔責任罷了。
跟歷史對話的時候,一點也不能浪漫。
把歷史說得很浪漫的人,
你把當他們是講大話/説謊就錯不了。
抱這種毫不浪漫的態度去看待歷史就是一種適當的姿勢吧?
對現代保持不滿,走去認爲戰爭中的日本很好,那是一種幻想。
幸福就如[青之鳥]一樣,在自己的手中。
至少不會在戰爭中找到。
出處:Mammo.tv
=======================
自言自語:
寫了數篇稿子,得找新的題材:
今期的[中央公論]與[文藝春秋](7月號)蠻好看
還有[Subaru]的高橋源一郎的
[把權威拿去祭神]也是
翻譯一些以享讀者
(筆者保留引用與翻譯版權)
問:
當代年輕讀者讀小林Yohinori的[戰爭論]所描寫的戰前日本,說日本的民族意識其實很高。
小熊:
小林所主張的,其實不是歌頌戰前。
透過歌頌戰中的日本人,打擊他所謂的自虐史觀,
要是説明他其實想說什麽,就是所謂[我很不安]這感覺。
其實是現代日本的部分吧。
譬如在上課中響手提電話、
有官僚的貪污、
女子高中生援助交際之類。
他說的是現在日本人道德低下,
戰時的日本人卻很振作--
這近乎是飛躍的論點。
他說的是,[現在日本很不安,我也很不安。
有沒有什麽時代其實是大家道德振作起來的呢。
那麽其實戰爭中的日本人很振作。
說這個時代日本人的壞話我都不原諒]
他說的東西其實就是如此。
他對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的描寫,
根本是一種虛構。
問:對於這種虛構,有人認爲要有正確的歷史意識。有無什麽東西保證這種正確的歷史意識呢。
小熊:
歷史是事實的積集,
用一本書將這個叫日本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都寫下來,
那不可行,因爲無論如何也要有條主綫把故事都整理起來。
所以我不知道有無所謂的[正史]。
但是,那種[以前真好]的説法,就一定是假話。
歷史不是什麽浪漫的故事。
歷史的大部分是悲慘的,而且是極端沉悶的。
好像小林說戰爭很勇壯、日本兵隊的心是漂亮的。
也有反對的人說戰爭很悲慘。
戰爭既不勇莊也非悲慘,
或者說是醜惡吧?
歷史其實是極端令人覺得透不過氣、
辛苦的(せせこましい)現實。
只要看看那個時候的行政文件就知道。
譬如什麽什麽作戰啦、說得很勇壯的,
其實只是高級軍人的官僚組織,
爲了保存自己的地位所弄出來的文件。
就算不知道有什麽自己軍隊有何被害情況
只要下面的實行,
用報告書的形式就能處理的一個世界。
問:就是用官僚的意識去處理戰爭吧?
小熊:
所以什麽特攻隊特別悲慘.......要最下部的人出擊。
爲了維持組織,
剩下來的是司令官、隊長、或者教育的精英階級
被命令出擊的只是最下層、死了可以替換的年輕人。
看第二次大戰學徒出陣的日記、書簡、手記等(『聞けわだつみの声』)
就能理解那種隱藏的怨恨。[長官真膽小][爲什麽我們不去不可]等
但是遺書上寫不了那些,
只能寫爲兩親、祖國而死。
寫了真的東西軍部會檢查,
也寫不出令兩親悲哀的東西,
只能寫得好像很漂亮的樣子。
大半都是抱嫌惡的感覺不想去死的吧...
一點也不浪漫
問:戰爭以來,其實是人變得雄心一片,但根本無所謂公共心的增加
小熊:
所謂的理想根本是亂來的
那只是組織上部的人不承擔責任罷了。
跟歷史對話的時候,一點也不能浪漫。
把歷史說得很浪漫的人,
你把當他們是講大話/説謊就錯不了。
抱這種毫不浪漫的態度去看待歷史就是一種適當的姿勢吧?
對現代保持不滿,走去認爲戰爭中的日本很好,那是一種幻想。
幸福就如[青之鳥]一樣,在自己的手中。
至少不會在戰爭中找到。
出處:Mammo.tv
=======================
自言自語:
寫了數篇稿子,得找新的題材:
今期的[中央公論]與[文藝春秋](7月號)蠻好看
還有[Subaru]的高橋源一郎的
[把權威拿去祭神]也是
Monday, April 17, 2006
福澤諭吉論強迫教育 【鉄道行者】
剩下一年不到的寶貴研究時間,
那就得快乖乖地找有趣的史料。
不過每星期最享受的時間,
就是每週一到慶應聼小熊英二的課。
由於是在湘南Campus,
坐車單程(Yurikamome+JR+小田急)最快也要約1.5小時,
(但坐車來回一次就看完一本書,
反而是最有效率的一天也未定)
小熊的近代(日本)史談「學校」,實在太爆笑了。
日本義務=強迫教育的近代起源,
說穿了就是近代國民國家(nation-state)的權力體現。
引用福澤諭吉(在慶應義塾!)的教育觀就是
わがはい きょうはく もの
我輩はもとより強迫法を賛成する者にして、
全国の男女生れて何歳に至れば必ず学に就くべし、
つ し これ せまる
学に就かざると強いて之に迫るは、
はなはだ きんよう
今日の日本において甚だ緊要なりと信ず
「学問の独立」1883
大意翻譯/不要認真:
我們賛成強迫教育,全國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就學,
要是不上學就強之迫之,乃現在日本最要緊的事情。
懂得日文的朋友知道強迫跟脅迫的讀音都是一樣的(きょうはく)
福翁還要強調強之迫之的原因,
就是爲了國家存亡而已,真是悲哀!
另外笑到肚痛的一點就是日本學校兵式體操的起源
話説江戶時代的日本人走路方式是 [左手左腳]--〉[右手右腳]
(諸位可嘗試以下)
在江戶時代能跑步的話會被認爲是忍者(忍び者)!!!
明治時代,徵兵打仗之後
在西南戰爭的時候,裝備先進武器的士兵竟然跑不到步!
(後來要慌忙出動舊水戶藩的前武士組成拔刀隊對抗)
之後強之迫之,大家去了學校之後,
就要大家操兵了。
那就得快乖乖地找有趣的史料。
不過每星期最享受的時間,
就是每週一到慶應聼小熊英二的課。
由於是在湘南Campus,
坐車單程(Yurikamome+JR+小田急)最快也要約1.5小時,
(但坐車來回一次就看完一本書,
反而是最有效率的一天也未定)
小熊的近代(日本)史談「學校」,實在太爆笑了。
日本義務=強迫教育的近代起源,
說穿了就是近代國民國家(nation-state)的權力體現。
引用福澤諭吉(在慶應義塾!)的教育觀就是
わがはい きょうはく もの
我輩はもとより強迫法を賛成する者にして、
全国の男女生れて何歳に至れば必ず学に就くべし、
つ し これ せまる
学に就かざると強いて之に迫るは、
はなはだ きんよう
今日の日本において甚だ緊要なりと信ず
「学問の独立」1883
大意翻譯/不要認真:
我們賛成強迫教育,全國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就學,
要是不上學就強之迫之,乃現在日本最要緊的事情。
懂得日文的朋友知道強迫跟脅迫的讀音都是一樣的(きょうはく)
福翁還要強調強之迫之的原因,
就是爲了國家存亡而已,真是悲哀!
另外笑到肚痛的一點就是日本學校兵式體操的起源
話説江戶時代的日本人走路方式是 [左手左腳]--〉[右手右腳]
(諸位可嘗試以下)
在江戶時代能跑步的話會被認爲是忍者(忍び者)!!!
明治時代,徵兵打仗之後
在西南戰爭的時候,裝備先進武器的士兵竟然跑不到步!
(後來要慌忙出動舊水戶藩的前武士組成拔刀隊對抗)
之後強之迫之,大家去了學校之後,
就要大家操兵了。
Friday, April 07, 2006
小熊英二 一個叫日本的國家 【書評】
某些原因,這今天進入黑サクラ研究mode ふぅふぅ
(出奇地)都在想研究的各種問題
調節心情, 與每人賞夜櫻+美食(詳情請留意明後天報道)
=========================
小熊英二新作日本という国已經登場!
最奇的是這本書主要寫給日本中學生或以上的讀者看
作者本以内容到Point、行文易明、
結構分明、說故事有趣而出名,
再加上注音,實爲學習日文中而又對日本有興趣的各位的不二首選讀物。
筆者一個小時不到就能一口氣看完,
有大概日文初級程度(三級)已經能毫無困難地看懂。
内容方面,
第一部分以明治福澤諭吉的「鼻毛傳説」(!)與著名的「脱亜論」入手,
説明爲什麽要上學。
就算單從教育社會學的眼光出發,也寫得相當有見地。
第二部分戰後如何淪爲美國的附庸,
一絲不苟地評析戰後日本的政治發展,
解析如何日本能生一奇妙的情意結與變形的愛國主義。
=========================
◆第1部 明治の日本のはじまり
第1章 なんで学校に行かなくちゃいけないの
第2章「侵略される国」から「侵略する国」へ
第3章 学歴社会ができるまで
◆第2部 戦後日本の道のりと現代
第4章 戦争がもたらした惨禍
第5章 占領改革と憲法
第6章 アメリカの<家来>になった日本
第7章 これからの日本は
======================
書既短又要交待必須的歷史背景,
但作者引用史料的功力已達化境,
其中的歷史場面與評論,
時而令人噴飯時而令人沉思。
(例如引某印度朋友評論,
日本的右翼看見美軍如此野蠻一點也不作聲,
根本就不是右翼)
加上作者一句起兩句止的評析,
實爲明智讀者的不二首選。
有興趣享受評價CR訂購的讀者可留言或聯絡筆者
(出奇地)都在想研究的各種問題
調節心情, 與每人賞夜櫻+美食(詳情請留意明後天報道)
=========================
小熊英二新作日本という国已經登場!
最奇的是這本書主要寫給日本中學生或以上的讀者看
作者本以内容到Point、行文易明、
結構分明、說故事有趣而出名,
再加上注音,實爲學習日文中而又對日本有興趣的各位的不二首選讀物。
筆者一個小時不到就能一口氣看完,
有大概日文初級程度(三級)已經能毫無困難地看懂。
内容方面,
第一部分以明治福澤諭吉的「鼻毛傳説」(!)與著名的「脱亜論」入手,
説明爲什麽要上學。
就算單從教育社會學的眼光出發,也寫得相當有見地。
第二部分戰後如何淪爲美國的附庸,
一絲不苟地評析戰後日本的政治發展,
解析如何日本能生一奇妙的情意結與變形的愛國主義。
=========================
◆第1部 明治の日本のはじまり
第1章 なんで学校に行かなくちゃいけないの
第2章「侵略される国」から「侵略する国」へ
第3章 学歴社会ができるまで
◆第2部 戦後日本の道のりと現代
第4章 戦争がもたらした惨禍
第5章 占領改革と憲法
第6章 アメリカの<家来>になった日本
第7章 これからの日本は
======================
書既短又要交待必須的歷史背景,
但作者引用史料的功力已達化境,
其中的歷史場面與評論,
時而令人噴飯時而令人沉思。
(例如引某印度朋友評論,
日本的右翼看見美軍如此野蠻一點也不作聲,
根本就不是右翼)
加上作者一句起兩句止的評析,
實爲明智讀者的不二首選。
有興趣享受評價CR訂購的讀者可留言或聯絡筆者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小熊英二論「找題目」 【鉄道行者】
之前提過翻譯小熊英二的一篇論文
分兩次刊登。
第一篇,
小熊分析某些所謂的研究生或者學者常抱[尋找研究題目]的病態
考其成因。
第二篇(下次刊登),
檢討[歴史をつくる会]的心理狀態與
所謂的日本九十年代[新Nationalism]的形成的背景與可能原因。
筆者認爲這篇短文的識見實在厲害厲害
各位有興趣的讀者請細心閲讀。
另外筆者翻譯不好,屬於大概的意譯罷了,
加上翻譯文章,中文怪怪的,
請大家包涵海量,不要見怪。
字體過小的話就請自行調較Browser的字型大小吧(笑)
(參考:原來的日文版本)
(出處:【[治療]的囯族主義--草根保守運動的實証研究】的網上版後言)
===========================
學生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常說難找題目。我又常聽見人們說,要是有一個題目,工作就完成一半。當然,要設定一個既要有學術與社會意義、又能在許可時間與能力範圍内能夠完成的具體題目,不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大概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前提下,當學生說「找不到題目」的時候我大概會說「總之先調查一下吧」。但我就從來沒有要他們先找一下有沒有什麽題目是之前的前人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又或者還沒有做的所謂「研究空隙」(Research Gap)。
其實所謂的「題目」,並不是一種由前人研究轉化來而的完成品。所謂的研究,跟工作與戀愛一樣,並非是一種由某處轉化而來的完成品,而是自己與對象之間的化學反應、一種關係。「戀人」或者「朋友」也非從什麽地方掉下來的完成品,與「邊個邊個」的特別關係是一種需要建立的關係。當然,關係惡化,不再是「戀人」與「朋友」關係的時候,這個人又會變回平凡的「邊個邊個」。
跟「研究題目」的關係也一樣,自己必須建立這種「所謂的研究關係」,題目才能成爲「研究題目」。所以,沒有深刻了解之並將其化爲自己的一部分、也沒有刻意經營這種關係的話,那麽這個所謂的「研究題目」對自己來説究竟是何物,根本就毫無意義。(略)
跟有些學生或者研究生談話,他們就總是希望得到一些「題目」會好像「論文要約」(Abstract)的形式一樣,由一些「前人研究的空隙」處得到「找到題目」,有這類奇怪想法的人似乎很多。其實在這個世界原來就有所謂「找戀人」或者「找朋友」甚至「找尋自己」的説法。就如「戀人」不過是形容一種關係或者記憶載體,「自己」與「題目」也是類似的社會關係或者經驗與記憶的載體,有「尋找」這個奇妙想法就能夠「找到」以上東西的話,那根本是種幻想。
爲什麽會有這些幻想?大概在這個消費與情報社會裏面,商品與情報也是以完成品的形式出現,大家就習慣了有「尋找及購入」的行爲模式,「自己製作」的概念就慢慢消失。金錢什麽也可以量度的資本社會制度,萬物也可以被量度與測量,這種工具理性的蔓延,加上隨之而來的「尋找題目」、「尋找戀人」、「尋找自己」等等的消費社會意識形態,這種現象大概也可預見。
其實大部分人並非要完成的商品,而不過是想要那種「獲得到」的經驗。很多人也有過買了東西回家後就後悔的經驗。想要的其實不過是商品在店鋪裏面閃閃生煇的感動(略)。旅行時候與朋友一起拍照,不過想要留住那行將消逝的經驗與記憶。以商品的物體形式出現,並用金錢買回來。
不過這種消費形式也不能得到滿足。那不過是重復買了東西回家就後悔的感覺。失望感覺越多,就越想以新的消費來抵消這種失望感覺,結果當然是種惡性循環。有一種「聰明」的研究生,不斷重復這種「找尋題目」的遊戲,最後不過是令自己的情報量大增,變成一些可以說成是「御宅族(Otaku)」或者「評論家」的存在。
竹内好在1948年發表「何謂現代」的論文,論述日本的文化與文學是種「優等生文化」與「小孩的文學」。他認爲,日本吸收中國或者西方以完成品形式出現的文化與制度,是個習慣了這種輸入模式的優等生文化。「慣了從外邊要東西,現在也是從外邊要東西,將來也繼續從外邊要東西,不斷在這種『東西從外邊給與』的環境下所形成的心理傾向」支配了日本,危機的時候從外邊尋找一些以完成品形式出現的制度與文化,而且情況不斷惡化。從結果而言,「從外輸入的物品不斷變舊,因而不斷遺棄」,「現實」、「主體性」、「自己」也不過是從外邊給與的完成品,「不斷在外邊找尋『主體性』」或者「將現實作爲一種實體並不斷希望接近它」。如是者,不斷從外邊求助,就像「小孩一樣」,「就算過了很多年也不能成爲大人」。
我未必同意他的日本文化論的立場,但作爲一種「心理傾向」的分析的話來看就頗有玩味之處。
(待續)
分兩次刊登。
第一篇,
小熊分析某些所謂的研究生或者學者常抱[尋找研究題目]的病態
考其成因。
第二篇(下次刊登),
檢討[歴史をつくる会]的心理狀態與
所謂的日本九十年代[新Nationalism]的形成的背景與可能原因。
筆者認爲這篇短文的識見實在厲害厲害
各位有興趣的讀者請細心閲讀。
另外筆者翻譯不好,屬於大概的意譯罷了,
加上翻譯文章,中文怪怪的,
請大家包涵海量,不要見怪。
字體過小的話就請自行調較Browser的字型大小吧(笑)
(參考:原來的日文版本)
(出處:【[治療]的囯族主義--草根保守運動的實証研究】的網上版後言)
===========================
學生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常說難找題目。我又常聽見人們說,要是有一個題目,工作就完成一半。當然,要設定一個既要有學術與社會意義、又能在許可時間與能力範圍内能夠完成的具體題目,不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大概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前提下,當學生說「找不到題目」的時候我大概會說「總之先調查一下吧」。但我就從來沒有要他們先找一下有沒有什麽題目是之前的前人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又或者還沒有做的所謂「研究空隙」(Research Gap)。
其實所謂的「題目」,並不是一種由前人研究轉化來而的完成品。所謂的研究,跟工作與戀愛一樣,並非是一種由某處轉化而來的完成品,而是自己與對象之間的化學反應、一種關係。「戀人」或者「朋友」也非從什麽地方掉下來的完成品,與「邊個邊個」的特別關係是一種需要建立的關係。當然,關係惡化,不再是「戀人」與「朋友」關係的時候,這個人又會變回平凡的「邊個邊個」。
跟「研究題目」的關係也一樣,自己必須建立這種「所謂的研究關係」,題目才能成爲「研究題目」。所以,沒有深刻了解之並將其化爲自己的一部分、也沒有刻意經營這種關係的話,那麽這個所謂的「研究題目」對自己來説究竟是何物,根本就毫無意義。(略)
跟有些學生或者研究生談話,他們就總是希望得到一些「題目」會好像「論文要約」(Abstract)的形式一樣,由一些「前人研究的空隙」處得到「找到題目」,有這類奇怪想法的人似乎很多。其實在這個世界原來就有所謂「找戀人」或者「找朋友」甚至「找尋自己」的説法。就如「戀人」不過是形容一種關係或者記憶載體,「自己」與「題目」也是類似的社會關係或者經驗與記憶的載體,有「尋找」這個奇妙想法就能夠「找到」以上東西的話,那根本是種幻想。
爲什麽會有這些幻想?大概在這個消費與情報社會裏面,商品與情報也是以完成品的形式出現,大家就習慣了有「尋找及購入」的行爲模式,「自己製作」的概念就慢慢消失。金錢什麽也可以量度的資本社會制度,萬物也可以被量度與測量,這種工具理性的蔓延,加上隨之而來的「尋找題目」、「尋找戀人」、「尋找自己」等等的消費社會意識形態,這種現象大概也可預見。
其實大部分人並非要完成的商品,而不過是想要那種「獲得到」的經驗。很多人也有過買了東西回家後就後悔的經驗。想要的其實不過是商品在店鋪裏面閃閃生煇的感動(略)。旅行時候與朋友一起拍照,不過想要留住那行將消逝的經驗與記憶。以商品的物體形式出現,並用金錢買回來。
不過這種消費形式也不能得到滿足。那不過是重復買了東西回家就後悔的感覺。失望感覺越多,就越想以新的消費來抵消這種失望感覺,結果當然是種惡性循環。有一種「聰明」的研究生,不斷重復這種「找尋題目」的遊戲,最後不過是令自己的情報量大增,變成一些可以說成是「御宅族(Otaku)」或者「評論家」的存在。
竹内好在1948年發表「何謂現代」的論文,論述日本的文化與文學是種「優等生文化」與「小孩的文學」。他認爲,日本吸收中國或者西方以完成品形式出現的文化與制度,是個習慣了這種輸入模式的優等生文化。「慣了從外邊要東西,現在也是從外邊要東西,將來也繼續從外邊要東西,不斷在這種『東西從外邊給與』的環境下所形成的心理傾向」支配了日本,危機的時候從外邊尋找一些以完成品形式出現的制度與文化,而且情況不斷惡化。從結果而言,「從外輸入的物品不斷變舊,因而不斷遺棄」,「現實」、「主體性」、「自己」也不過是從外邊給與的完成品,「不斷在外邊找尋『主體性』」或者「將現實作爲一種實體並不斷希望接近它」。如是者,不斷從外邊求助,就像「小孩一樣」,「就算過了很多年也不能成爲大人」。
我未必同意他的日本文化論的立場,但作爲一種「心理傾向」的分析的話來看就頗有玩味之處。
(待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