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06, 2006

柄谷行人的思想史手法--香港研究version 【社論】

讀柄谷行人的「日本近代文學之起源」,啓發很大

内容其實很容易明白(一個中學學生也會明白)
但要理解卻花一點心思,有點禪機。

(1)
當你有個概念之後(「日本文學」「香港文化」)
才有該概念的所謂「歷史研究」


(1a)
譬如要研究日本文學史
一般的人就像Textbook般按年表羅列事實

(1b)
譬如你研究香港的日本流行文化史
一般的人就從什麽什麽年代開始數下來

(2)
但要研究「日本文學史」「香港的日本普及文化史」一類
概念的歷史發展的時候--思想史的工作--
與真實的歷史time order相反


(2a)
爲什麽呢?
譬如夏目漱石的明治年代開始,根本沒有所謂的[文學]概念
你問他,他會說他以前一直在讀的[文學]是[漢文學]
但想清楚,其實開始時候沒有[文學]的概念(更加沒有[漢文學])

(2b)
當引入西方的文學概念,(夏目本身去英國讀[英國文學]),
認爲英國define的[文學]才是[文學],
你才有這個概念

(2c)
其實,夏目覺得不對路(有問題)。
你有了[外國文學]的概念,
然後才會認爲以前的讀的東西是叫[漢文學]。

(2d)
夏目認爲,對這些概念的用法不敏感,很有問題

(3)
一般人研究文學是弄一個[文學]的概念出來
然後自己塞一些東西給這個概念,
然後寫歷史
最錯是這些

(3a)
柄谷行人分析夏目漱石認爲整個現代日本,懷疑只有他才明白這個道理

(3b)
夏目漱石與柄谷行人,最討厭這類不負責的[歷史研究]的行爲

(4)
研究[香港的普及文化的研究史],也可用同類方法

(4a)
香港的[日本研究],不日本
(大家樂日式豬排飯理論)

(4b)
香港的[香港研究],不香港
(茶餐廳港式菠蘿油理論)[見註解]

(4c)
筆者懷疑,我要寫這類歷史的話,
寫的時候要先把這些[學府思維垃圾]清理掉/梳理好

(5)
夏目發現,
當他約略領略到這個道理之後,
他不能回頭去到原初什麽也不知道的狀態去分析
(沒有[漢文學]概念,但仍讀那些東西的時候)

此乃最大的悲哀。

============
註解:
科大衛David Faure在Colonialism and the Hong Kong Mentality
評論這些[香港研究]的時候(我懷疑他說這些,anyway)
認爲
I have never quite understood if the stress placed on the emerging young men and women post-1967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Hong Kong identity, amounts to the nostalgia of an aging generation or the de facto acquiescence by their seniors that the events of 1967 should set the scene for the historian of this age. It probably is natural that every generation should find its own means to express its feelings, and it is a predictable outcome of cross-generation power relationship that the people who are just old enough to step into positions which allow them to stamp their marks on history, leave behind the imprints of the age in which they grew up. There is no reason why people should not be nostalgic........Nostalgia is as nostalgia does: to evoke the feeling is not the same as understanding it. It probably is wrong to think that the sense of a Hong Kong identity was somehow the creation of young people post-1967. They merely captured the limelight by the sheer weight of numbers and the greater openness with which they broadcast their lives and loves. (p.69)

讀了n次此文,仍然非常有趣。
(科生的文字,老實說,每次讀也會領略到多一層意思,很可怕)
可惜科生留給了我等後輩問題提示之後並沒有直接解答。
[懷舊]顯然不是有效的思想史解釋。

Highlight的一句明顯反對筆者的幼稚懷疑(笑:完全給作者估計到我的後路,很可怕的)

我的回應應該是這樣:
實際的香港人的香港Identity不是由
這堆aging generation(笑)的所謂[香港研究]中搞出來的
我可以同意這點

但我的主張應該是:
不了解這堆aging generation(笑)的所謂[香港研究]
不能了解[香港](或者[香港identity])這個概念的思想史的系譜
只有了解這堆aging generation的[概念]的出現,
我才能夠部分地理解到他們如何弄一個概念出來,
然後塞一堆東西給這個概念
說這些是香港文化
更令人有錯覺以爲這是香港意識之開端,
更更令我開始時候有更大的錯覺以爲[HKidentity]是那堆aging generation搞出來
(茶餐廳港式菠蘿油理論的要旨)

我的工作似乎可以很簡單:
看看這對人如何弄一個[香港研究]出來
等於看見[香港identity crisis]其實如何令這些人會這樣地想像[香港]
皆因如同開始所言,思想史裏面往往是time order掉轉了的

按上按:
香港的[日本研究],同理,實乃筆者[港式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立此留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