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新海誠的「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中譯:秒速五公分)快上映了

好死不死在快最終決戰AL魔人的龍小弟那裏看到圖片

Orz (可憐我就不要讓我看到圖片啊)

===自慢開始(妒忌心重的不要看)===

事関這邊還是到電影院去看
兼且要去看新海誠監督到台前打招呼的那場
(以自慢來報仇抗議劇透?)

===自慢完畢===

画像

嘿嘿,小弟要小女朋友還是快點努力溫習考入大學找一個,
然後在大學月臺(消音)比較實際一點

画像

說回來,,,,都無什麽東西好說了,,,
這篇論文還是為這部戯作個注腳的樣子,
鐵定拿來當最後一個最終章大書特寫。
(問題是要寫信拿版權就麻煩了)

對「日本人」來説,
「鐵道」是一個比「社會」與「囯族」更有效凝聚集體感情的概念與制度。

雖然要寫到這最後一句結論還有好長的路軌要敷設 orz

画像

(BGM♪世界の車窓から)
(圖片來自官方網葉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ハケンの品格














今天介紹近來頗欣賞的日劇
御姉さん代表中的代表篠原涼子(Shinohara Ryoko)主演的
「派遣的品格」(派遣=ハケンの品格)














故事講述當今日本所謂不保證終身雇用的日本公司
成爲正社員的話就得日日加班
而公司也找Agent大量聘請低廉的技術外勤工(派遣社員)
沒有這些譬如IT等特殊技能的員工,
一般正社員已經無法跟得上進度。

其中,無敵的派遣社員篠原涼子以超高額的時薪、
永不加班,無論事無大小依時吃飯下班的高傲態度,
加入公司的Marketing部幫忙。










既然是超高額的時薪4千Yen
(一個月上20天,每天8小時,就是64万Yen=每月4万多!)

各種業務用的基本技能如會計、電腦全面Master就當然了,
最有趣是由於每集都與保持“正社員”面子的FullTime員工開火
閙僵的時候,總是出現大危機。
而危機出現通常是快到定時下班的5點左右
大家雖然不想拜托(但不得不拜托)高傲的篠原涼子
她也通常靜靜會以特異技能救公司與大家一命。

到了第四集,終于出現了那本很多不同技能證書的Magic卡Book(!)
足足電話簿一樣厚(大汗)。
而使用過的其中一些技能包括:

(劇透危險,自行反白)
重型剷泥車駕駛執照(渣架剷泥車過來呢便!)
表演開三文魚的職人資格
電梯作業與救助執照
辯論與言説大會冠軍+聲優/Announcer訓練
最新的還有助產士資格(!天啊!)

戯味重,姐姐好,反映最新社會氣氛
更期待更多幻之技能出現,
大推。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マリみて&Mission School 動漫讀書會(1)

大都香港人不看書。
我不反對不看書,尤其香港好書少,
就算好看的書,或是譯得差,或只又英文書--跟自己生活毫無關係的思想很難叫思想。
不看書,或者不擴濶自己視野,
人變得膚淺,無聊,無知,無教養。

這問題在看漫畫動畫的人身上最多。
這不是說看漫畫動畫沒有教養--
而是說,要了解其背後的社會世界觀、讀得有文化歷史感,
膚淺的讀者只讀到膚淺的意味,
衆多有文化含義的符號視而不見。
有見此文化廢墟之風不可長,
特設啓蒙教化大衆之專欄,
跟有識之士、或有好奇心的讀者
一起研讀關聯書本,培育文化修養,增進閲讀漫畫動畫時候的趣味。
(不喜歡以上宗旨的,自可過主)

今天選來教育社會學 佐藤八寿子所寫的新書(中公新書 2006)
ミッション・スクール :あこがれの園 (Mission School)
(副題不懂譯,大家想象吧。)

什麽是Mission School?
有看過「マリア様がみてる」這百合系的故事大概知道講什麽
就是有基督/天主教背景的女校啊啊啊啊啊啊。

説來筆者對這套東西可謂毫無感應力(汗死了)
當年跟百合之王 校X 先生 在會室看了幾集,
X長先生看得不斷高呼叫好(?)
我看得卻頭暈眼花,差點口吐白沫也。脫力是也。

你們一大班女孩究竟在搞什麽啊!!!!!!!

就算有人類學(Lv 2)與 進入不同世界觀的稀有技能
這個作品還是有點共感難度(茶)

這本新書劈頭就是Marimite的引文

「ごきげんよう」
「ごきげんよう」

(倒地)
這種在日本幾乎無法使用的日語,真的存在嗎?

本書可説是這種毫無根據的幻想(?)的一個社會史研究。
一方面是虛構的幻想,
但一方面日本皇室(屬性神道)卻多出這種學校的皇后(神啊)
真謎也!

本書就是這個奇怪的故事的一個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史的介紹。
有興趣的大可翻閲一下。

Sunday, February 11, 2007

流氓的權威人格

湯生專欄“日僞流民”,即可拆成“日僞”,又可拆成“僞流民”,妙也。
但今天不談日本、日僞、流民、僞流民,
今天談香港的(真)流氓。

近日熱門話題,看過相關討論,
沉思一下,調息一下相關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氣氛,
得出以下結論:

香港流氓最反權威,
卻又最喜歡自己做權威,
自己做不了,
走去追捧成爲了假文化權威的流氓,
然後無責任地一起去打擊文化權威,
扮演被害者,
可稱之爲“流氓權威流氓化

(簡稱“流氓流化”或“流化”)。

流氓最喜歡把事事流化,最討厭文字與文化修養、外在權威。
本來討厭權威,乃97之後香港政治思想形態的一個重要指標,
但反擊權威,變成了形而外的空洞行爲與心態。

譬如:
某有文化人指責自己,就說“你這是權威心態!”;
見到有人示威卻自己不同立場的,就說“你是為反對而反對!”;
有人說你文化修養不好,就說“你這是Elitism!”
有人批評自己日日看漫畫不讀書,就說人“這是歧視Otaku!”

(巧妙的流氓邏輯!----你扮野呀?)

本來,對權威保持懷疑態度,不是壞事,
但問題是,反擊了權威,好像自己不用責任
這比對日本凡事跟隨權威,不用負責,相映成趣。

丸山真男講日本的“無責任體系”,
其實來自社會上下太依賴上下的權威體系,
其實乃到處對左負責、對右負責、對上負責、對下負責的
全面怕死心態。

香港呢?相反的,
可說這是一種政治流氓的流化(政治流化),
從上到下,
形成了一種“有責任體系”,
到處都問這個責,問那個責,
就是人人不對自己問責

日本無責任體系的問題,是無個人/國民的主體意識。
香港有責任體系的問題,是只有個人的經濟權利意識而無政治責任=政治權力意識。
這一方面因爲香港的政治環境不鼓勵政治參與,
因此個人也無需向國家與社會負責。
另一方面社會氣氛崇拜教育考試遊戲,
(更何況要負責的人把子女送出這個圈子----隔代無責!)
在遊戲輸掉----以至其實是真正是Elite而自己扮弱者的“僞文化僞流氓”--的人,
他們當可義正詞嚴指責當權者的失策而自己不負責。

於是乎,
社會上最成功的人,只有權力,最不想負責。
大衆,毫無權力,只想有權利,最喜歡問責;
連自己都一起撒賴不想負責的,是為流化的一部分。

本來這實數無可口非,乃主宰政局而不放權的管理者的責任,
而不能夠指責指責他們的無權無知無責的大衆“為反對而反對”;
可是,這樣一來,大衆一方面持隔岸觀火的心態,
但面對這樣的強大的競爭生存遊戲,在階級的扶梯上斗得你死我活。

這就是社會解體的前哨戰。

於是乎,
教育,及其代表的文化、知識、教養、品格、修養等
都給被當成一種類權威,
從曹博士給戲弄惡搞,
到與自己擁有相同流氓價值觀的權威當成密友一類例子,
可見一斑。
(不討厭人有錢,最討厭人有文化,真流氓也)

而自己呢,就培育出一種奇妙的被害心態,
當受到家長、老師一類權威的指責,
就忽然認爲對方是“擺權威”---“你大曬呀?”

從近來的事例可見,
一衆流氓隨街調戲婦女,
給人義正詞嚴指責,
一方面落荒而逃,
一方面回到流氓的大本營
發揮其流化精神,
大力數落對方權威心態、
並說“只是在自己地盤調戲而以,用不着那麽大事啊”,
一類聼上去有道理,
背後卻從根本無想過自己的責任何在。

這類問題是出於何處呢?
說得流化一些,就是沒有修養的流氓表演。

黑社會之類流氓一方面不喜歡權威
(尤其家長與教師)
當街撒野,討厭文化、修養。
(香港人最喜歡黑社會電影?不!他們只是以爲自己是蠱惑仔罷了!)

本來,當社會有健康的發展,
讀書可保證有成功的機會的話
文人出來指責一下,流氓還是會自卑的;
但人人讀了一點書,找來一些文化理論
就可以大義凜然地說學者、政客等只是一種意識形態
(香港的大學裏文化研究的興起!)
可是,
這不代表流氓撒野就變得義正詞嚴、變得正統!

我承認,學術界最多敗類,
但更敗類的,是那種夥同流氓,
以流氓文化標榜自己反權威,
的一種最可怕的流氓真權威。

作爲半個教育工作者,
我不怕流氓指責自己扮權威
但任何一個對教育帶有1%的希望的、
有同理心的“一個人”,
最討厭那些在無意識(=無責任意識!)的情況下
胡亂傷害他人之後,
帶那種無辜表情,外表說十個不是,
内裏十萬個被害心態的“XYZ”!

面對香港社會的政治流化,
我們應該用最老土的腔調,用以下語句指責他們:

你無恥!
你下流!
你這些敗類!
你這些人渣
你,不是人!

Saturday, February 10, 2007

思考的工作

以前一個頗爲敬重的老師說,
做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
能問一個好的問題,
整個研究已經完成一半。
自己做過、問過,
真是同意到不能同意了。

但想來,加上寫作、改稿的問題,
其實時間與勞力分配可能是:

25% 問一個好問題
25% 看資料
25% 寫作
25% 修改

而問題是,不斷看資料,
問題又得重新思考,
原本的問題又像一張過期的地圖,
又得重畫。
寫作的時候,
幾乎知道有一半是大話/故事的感覺去寫,
去爲讀者指一條路出來(套用小熊英二的説法)。

但要在毫無章法可言的資料中,
講一個故事出來,這個循環就不斷下去。
問、看、寫、重問、重看、重寫......

雖然是這樣,
這斷斷不是把觀察資料作個樣子分類一番,
又或者把數據倒進電腦Run一下統計,
這裡以客觀表面其實100%故事的研究可比。

宮崎駿說:
動畫比電影來得真。

原因很簡單,
拍電影你以爲是直接把客觀的世界如實表示出來,
其實間接把拍攝的人暗中的敍事藏於深底,
並且毫無意識地以爲自己客觀。

相反,
畫畫好像是很主觀的表現,
其實每一幅畫都是每一個人的眼睛所看的。
你明知道它假,已經是最好的自我提示,
因此,動畫所表達的世界最虛幻之餘,
他的表現卻由是直接由畫家所看到的、最真的世界。

(先不要太考究“真”或者“主觀”“客觀”在這裡用法的含混語理問題)

筆者寫作,作如是觀。

時間無多了。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貼錯燈泡拜錯神:龍應台與國際化

中大校友關注組出版“令大學頭痛的中文”,題目安得非常貼題,妙絕。
還未“入手”(注)只得看帶來日本的龍應台文章,也是高興。

引用一些在這裡:
====================
將燈泡黏到牆上

有沒有國際觀,能不能與國際接軌,不在於英語說得流利不流利,而在於有沒有深刻健全的「全球公民意識」;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學英語,就有了國際化,有了全球視野嗎?
一個來自沒水沒電的山溝溝裏的人第一次進城,很驚訝看見水龍頭一扭,就有水流了出來。很驚訝看見牆上的燈泡,一按就有光。於是他設法取得了一節水龍頭和一個電燈泡。回到家裏,將燈泡黏到牆上,將龍頭綁在棍上。結果燈不亮,水也不來。一個北方荒地的人走過南方沃土,看見一片葱綠豐美的樹林。他把樹全砍下,把樹幹像棍子一樣一根一根栽進他的荒地裏。等了一年,沒有樹林,只有棍子。

燈泡何以發光?因為燈泡後面有一套細密的電路網絡;水龍頭何以出水?因為水龍頭後面有一套完整的供水流程;樹幹何以成林?因為樹幹下面緊連着一套環環相扣的生態鏈結。語言何以啟蒙?因為語言後面有着一整套幽微細緻、深奧繁複的思想系統。我們知道沒有後面那個無形的網絡鏈結,燈泡不發光、龍頭不出水、樹幹不抽芽,但是請問,為什麼我們認為英語會帶來全球視野和國際觀?

英語,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非英語人而言它是一個簡便的萬用插頭,放在旅行箱裏,到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拿出來,插上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

引自龍應台“為什麼燈泡不亮 ———我看香港的「國際化」”

==============================

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後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台灣的人民過西洋情人節但不知道Valentine是什麼;化妝遊行又不清楚Carnival的意義何在;吃火雞大餐不明白要對誰感恩;耶誕狂歡又沒有任何宗教的反思。凡節慶都必定聯繫著宗教或文化歷史的淵源;將別人的節慶拿來過,有如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接來祭拜,卻不知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節慶的熱鬧可以移植,節慶裡頭所蘊含的意義卻是移植不來的。節慶變成空洞的消費,而自己傳統中隨著季節流轉或感恩或驅鬼或內省或祈福的充滿意義的節慶則又棄之不顧。究竟要如何給生活賦予意義?說得出道理的人少,手足無措的人,多。

本國沒有英語人口,又不曾被英語強權殖民過,為什麼宣稱要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在文化上意味著什麼後果?為政者顯然未曾深思。進退失據,莫此為甚。  

不是移值別人的節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那麼「國際化」是什麼?

它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決定什麼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彙,去呈現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典章禮樂。它不是把我變得跟別人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所以「國際化」是要找到那個「別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引自龍應台“城市文化---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

====================================
短評:

要評論香港以至其他洋奴心態,可用

貼錯燈泡拜錯神

歸結。

====================================

發揮:

觀看本地某些(只是某些,嘿嘿,不是說你)評論日本的心態
一方面不知道日本發生什麽事,
一方面又無意識地引用日本的東西來講HK,
兩面不討好,如同傻子。

譬如報紙的什麽日本明星新聞,
像拿個日本牌位做錯儀式拜錯神;
又如報道評論裏面,
人講什麽我講什麽像貼錯燈泡,
以爲能解決“同樣的”社會問題。

離棄語境去思考問題,危機一發,
特地引用於此自我警惕。
====================================
註解:

為響應國際化,
我提議大家來學學當年清末民初留日的知識分子,
來一個第二次日化漢語運動----
特此聲明:
讀歷史知道知道連“浪漫”“經濟”“社會”等大量常用中文詞語,
原來是日本人翻譯的,爲免雙重標準。
本Blog宣佈以後這裡一律使用“元氣”“入手”“格好”等詞語
均為合法,但不保證去答公開試的時候不會扣分(笑)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打破神話

夜來無眠,書寫(翻譯)以驅走思緒。

(原文)

知には2種類あると考えます。一つは、人々に答えと確信を与え、敵を指し示し、特定の方向に導く神話をつくる知。そしてもうひとつは、問を発し、立ち停まりながら対話をはかり、神話を壊す知。……私は、神話を壊す知を選びたいと思います。そして壊す対象は、何よりもまず自分自身の神話、より正確と言えば自分という媒体を通して現れたこの現代社会の神話です。

まず自分自身を打ち壊され、迷い、考え続けるその過程を示すことで、世界へ開かれる可能性をみせること。それが、幾多の神話が希望と悲劇を撒き散らして滅んでいった近現代の苦しい経験を受け継ぎながら、なお知を行使しようとする者のモラルの一つのあり方だと私は思うのです。

(不大好的翻譯)

我以爲知識有兩種。
一種是使人確信,指示誰是敵人,
並把人們導向特定方向,創造神話的知識;
還有一種,誘人發問,並令我們稍停下來,
帶出對話,破壞神話的知識。
......
我呢,大概會選擇能破壞神話的知識。

而最先要破壞的神話,大概是“自己”的神話。
或者更正確的說,是通過“自己”這個媒體而表現出來的社會的神話。
首先“自己”被打碎,躊躇,不斷思考,這過程就能開啓世界可能性。
近現代社會受盡了無數由神話所散布與毀滅的希望與悲劇,
要是我們大概繼承了這些經驗,並意欲行駛知識,
這大概是其中一種可能的倫理的表現了。

原文出處:

小熊英二

1996「神話をこわす知--歴史研究のモラルとは?」、【知のモラル】より、p85

1996「打破神話的知識--歷史研究的倫理」【知識的倫理】Page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