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Letter

謝謝新海誠文章!出處在哪?不找你的,這些話題很難找什麽“國際學者引用”啦,日本本土也沒有很有系統的“學術”研究,日文雜誌評論那些太散,遇上是運氣。

最近整理最後一個Chapter關於當代文藝作品的理路,發現90年代中,看見兩種透過鐵道的國族論述是明顯的。

一個是(城市對)地方的論述,主要源自70年代;一個是城市對自己的論述,主要源自90年代。(當然戰前也有類似的源流)

新海誠好明顯看得到此中的轉變:《約束的場所》以東北邊緣為中心,(絕對化外、純想象的)北海道與(絕對熟悉、疏離的、中心的)東京只是襯托;《5公分》是東京的故事,用種子島那些邊緣地方襯托。

另外一個最明顯例子就是淺田次郎:《地下鐵》、《鐵道員》分別是使用鐵道去Narrate國家的兩個重疊而不同歷史分層故事的理路。

兩個都是文學背景,與松本清張以整個日本作爲客觀推理的國族版圖,到松本零士調把整個世界觀換成宇宙,偷換成都市人悲涼的城市中心對地方的詮釋,中心-邊緣的一條主綫,如此說下去,頗有趣味。翻看“銀河鐵道999”的第一集講“地球火車站很文明,但住在旁邊的都市貧民區的都市人如何如何慘”,到最後一集“機器星的機械式解體”(Durkheim?)然後“鉄郎與999又一個人重上旅途啦”還很有當時候日本社會的Feel。

近讀重松清的(廢墟都市?)文學小説,推薦一下,而且有(很大本的)中文譯本。與鐵道教授的滝山コミューン一九七四一起讀就清楚見到整個當地日本在1970年代的源頭是怎麽來---遺憾是小熊的第四本大作趕不上年尾出,不然近當代的日本國際與社會故事的最後一彈就齊咯。

對了,比起Eva(趕及最後一天上映!真是好彩),我更期待看奈須kinoko原作的《空之境界》電影版。

這仁兄及其Typemoon公司最高章是一反霸佔大衆文化市場的策略,盡可能控制媒體流通的渠道,總之霸住Otaku的市場就好:於是乎我這次去日本就得排四個小時買同人小説,輪全日本只有新宿一間電影院做的動畫,搞到去逼去熱鬧的人覺得好鬼有Aura。

這個題材,近讀兩篇好東西,都是關於媒體流通的,打得很應,作爲聖誕及新年禮物w

(interested person pls ask me for referenc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