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4, 2006

慕尼黑 【無責任評論】

「慕尼黑」,在日本翻譯叫「ミュウヘン」(Myuhen),
開始時候弄了大半天還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笑)

這電影個人沒有什麽評論,無責任地請大家看一下明報的引文好了:
============以下爲引文==================
慕尼黑師奶殺手 百年

作為荷李活的殿堂級導演,史匹堡又製作了一部典型的荷李活「煽情片」(melodra-ma)。煽情片的其中一個特色,是適合普羅家庭,尤其是家庭裏的主婦觀看。史匹堡的新作《慕尼黑》,便是一個向家庭主婦講述以巴世仇的故事。

主角阿夫拿在片中所有主婦的眼中,都是個完美的住家男人。總理梅爾夫人一見到他,便情同子侄,臨別時說:「你像你的母親。」母親被父親遺棄,阿夫拿成為母親的精神支柱,是她下半生的主要慰藉。妻子擔當特工背後的女人,默默照顧孩子,幸福地說:「我嫁了個癡情丈夫。」而阿夫拿在外工作亦坐懷不亂,遇到色誘時斷然拒絕,然後致電妻兒,大灑思家之淚。阿夫拿還做得一手好菜,夢想家中有個大廚房。這樣的好男人,與其說是特工,不如說是師奶殺手。

師奶不是殺手,因此需要殺手來保護家園。祖國的運動員在慕尼黑遇害,阿夫拿便接過任務,去暗殺那些破壞其家園的「恐怖分子」。當他發覺報復所需的代價遠高於想像時,給他販賣情報的人向他說:「為了家,總得付出。」

阿夫拿對家的承擔,不但令師奶動容,還贏得情報頭子的尊重。情報頭子本因阿夫拿不遵守承諾而算帳,但阿夫拿一見面便與他一起下廚,兩人原來在廚藝上是同道中人。當家族成員有意刁難阿夫拿時,情報頭子便出言維護,說同情一個會因自己有爸爸而不叫別人做爸爸,及一個會為妻兒工作的人。

阿夫拿為家國離家殺人,結果他自己也被人追殺,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精神緊張狀態,而這正好是美國在九一一後的處境。從這角度來看,《慕尼黑》是史匹堡另一部電影《雷霆救兵》的續篇。美國自立國以來,軍隊從來都是在別人的國土上開戰。對那些在海外戰場上痛失兒女的美國家庭來說,他們需要有一個國家故事來安撫傷口。

《雷霆救兵》是七年前的電影。那時候,這樣的故事也許足夠。但九一一後,美國家庭不但要忍受兒女戰死海外之痛,連自己的家園也終日受到「恐怖襲擊」的威脅。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史匹堡在《慕尼黑》裏的回答,就是家庭。事實上,整部電影反覆強調家庭至上。總理梅爾夫人一開始便告訴阿夫拿,家庭是重要的;敵方「恐怖分子」阿里也說,家庭便是一切。各為其主,以巴雙方都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家園,難分對錯。

但最「無辜」因此也最「偉大」的,便是美國。當阿夫拿完成任務後,選擇美國為他的安家之所。可是,連聳立在電影最後一幕的兩座世界貿易中心,也在九一一灰飛煙滅,哪裏還可有安靜的家園?自那天起,美國人便要和阿夫拿一起,承擔為猶太人建國的代價。

因此,從《雷霆救兵》到《慕尼黑》,史匹堡都是在處理殘酷戰爭和幸福家庭之間的兩難選擇。要建立家園,便得戰爭;但由於戰爭,便難免有家破人亡。阿夫拿也明白冤冤相報解決不了問題,一個「恐怖分子」倒下去,只會令千千萬萬個站起來。但當阿夫拿向上司陳述這反戰常識時,上司回答說:指甲剪了又會長出來,但我們還是要再剪的。原來,以巴數十年來的恩怨情仇,都可歸結為剪指甲這麼一個任何師奶都能明白的道理。那麼,她們在九一一陰影下,應如何自處?是否就像阿夫拿的妻子那樣,默默地躺在牀上,以身軀來紓解丈夫的抑鬱,然後柔情蜜意地說一聲,我愛你?

明報Mingpao 2006年2月18日
=======上面引文僅作爲大衆教育/教化用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