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02, 2007

叫作研究者的職業

夜來翻譯。

================================
叫作研究者的職業 小熊英二

研究者是種因果的職業。大概很多人原來開始研究的時候就是想解決世界的問題,或者爲了人的幸福而研究。但當自己開始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就會開始自己與世界斷裂,並喪失與世界的這種關係。越是這樣,越熱心投入自己的研究,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一個自己滿足的Mania而已。

最麻煩的是,研究花費體力與時間,連在社會活動的餘暇都沒有了。。。。不但時間,連體力也漸漸負荷不了。本來是爲了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但因爲越忙於研究,就與社會越脫節,這可說是一種本末顛倒吧。

我相信人的潛力其實差不多。不過要是潛力有100,研究者把90都花了在考察研究的問題。那當然了,越是把潛力花在研究上,越不能關注現實的問題。相反,一般人,在實際現場的人,把90時間都花到具體的解決辦法上,只把10花到考察問題上。從研究者看來,他們就如“什麽都沒有想過”一樣。但從現實社會的日常感覺看過去,用了9倍的潛力去具體的解決問題,要是研究者沒有以90 x 9 =810倍的精力去實行,那麽當然被覺得是“好像好偉大但其實只有把口在說”了吧。

但現實上,不用説我當然不能花費那樣的潛力去解決現實問題了。所以那些“得把口”的研究者用已想好的對策並且把精神都放進去,雖然能夠理解,但也沒有什麽辦法了。

那餘下可做的大概是在自己研究裏不那麽大言不慚吧。。。。至少對被稱許的時候有一點不自然的感覺,就是唯一的辦法了。

(三田評論,1000:67)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貼不到名字, 在這裡寫: =w=

我倒覺得是在什麼的領域幹什麼的事情. 不知道社長桑的研究領域是否都是個人主義?

而自己站在本身領域的前線實際地解決問題, 但也不代表我不會聽做研究的學者的意見及經驗, 反而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本身所利用來解決方法的方法及工具的改進實是不可或缺.

另外上述的量化例子其實我是不以為然. 畢竟人生在世, 受環境及時空的限制在所不免, 本來各人物就是在不同條件及人生閱歷之下在做事情. 所以大家在某一特定時段所做的事情才會有高下之分. 也許在本身的領域都"先手必勝", 所以不去跟別人合作是很難會得到同業的認同.

也試就社長在這裡提出的例子延伸一下, 若果上述例子成立的話, 一個做了十年研究的研究者每年把10花在考察問題, 實行者才剛開始以90花在具體解決問題上一年. 最後始終是那個做了十年的研究者略勝一籌. 而且也不會排除這個研究者把這810的研究成果付諸實行或者是跟實行者一起合作. 再說, 就算兩者在同一時間出發, 但兩者絕對可以相輔相乘, 問題是有沒有合作及溝通機會.

對本身的領域是以集體分工的方法來做研究來說, 這種個人主意或許是有點偏差.

不過, 我還是很感謝社長, 承蒙賜教. 裡話總想有時間找你再跟你詳談.

Anonymous said...

=w=: 一時心急寫錯了不少地方, 更正>

"也許在本身的領域都是"先手必勝", 所以不去跟別人合作是很難會得到同業的認同."
--> "也許在本身的領域都是"先手必勝", 所以不去跟別人合作是很難跟同業競爭及
得到同業的承認."

"一個做了十年研究的研究者每年把10花在考察問題"
--> 一個做了十年研究的研究者每年把10花在具體解決問題

"相輔相乘"
--> 相輔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