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1, 2006

一種哲學境界的電影評論 (完)

(文章後半已更新)

能寫電影評論寫到一種哲學境界,可謂公德無量。
寫漫畫/動畫評論,宜有同樣的自我期許。

以下篇章,事件可能久遠一點,
但近幾日破有真切的感覺,打出來與讀者分享
=======================================
鐘庭耀事件:是《羅生門》還是《沒有原告的殺人事件》?

電影雙週刊 2000年 28-Sept-11-Oct by 朗父


鐘庭耀事件不是《羅生門》

《羅生門》的故事說一名樵夫向官府報告在叢林發現一名武士被殺,官府找來補快、大盜、武士妻子,甚至被殺武士的亡魂來作供。但各証人在公堂上各自敍述一個最有利自己的故事,觀衆無法得知哪個版本最可信。鐘庭耀事件裏的各位証人,同樣各執一詞,誰是誰非,莫衷一是。

但是,《羅生門》故事到終結,仍沒有交代公堂如何判決誰是兇手。而鐘庭耀調查委員會,卻清楚指出鐘庭耀[誠實可信],路祥安、鄭耀宗及黃紹倫的証供則[不盡不實]。

《羅生門》對兇案下不了結論,是因爲連向官府報案的樵夫原來也在説謊,以掩飾自己在兇案現場偷東西的罪行。而鐘庭耀事件的[報案者]鐘庭耀,則被認爲是[可信、誠實]的。

因此,鐘庭耀事件在聆訊過程中,確是有與《羅生門》相似之處,但當調查報告一出,便好像忠奸分明,真相大白,不再[羅生門]了!

《羅生門》給我們的啓示,是基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只會編說最有利自己的謊言,因此人靠自己根本不可能找出真相,只有穿透密林的紹紹天日,才能洞悉人間善惡。

鐘庭耀事件則靠三名調查委員會的智慧,便能判斷誰真誰僞。更重要的是,是人間尚有鐘庭耀這樣[誠實可信]的[報案者],因此毋須舉頭三尺找神明。

《羅生門》在結束時,故事的重點已不在誰是殺死武士的真兇,觀衆只是見到一個滿懷悔意的[報案者]樵夫,抱着遺棄在羅生門後的嬰兒,回家撫養。

鐘庭耀事件,兩名被告願意辭職,[報案者]亦無意窮追猛打,但不少[觀衆]仍不肯罷休,有的堅持校務委員會對調查報告表態,更有的要追究責任至路祥安甚至董建華。這些意猶未盡的觀衆,太不喜歡《羅生門》的故事與結局。但是,他們有多少了解《羅生門》的真諦?

有[原告]的鐘庭耀事件

《沒有原告》的主角山槓爺,在一條偏僻山村當支部書記。長期以來,他以個人權威來判案施刑。一次,他公開懲罰一名不孝家姑的村婦,結果該村婦不甘受辱而自殺。後來,城裏接到[密函],有人[掲發]山槓爺濫用私刑,城裏便派了兩名幹部,徹查事件。

和《羅生門》各說各話相反,《沒有原告》裏調查幹部所找來的所有証人,都述説同一個故事,就是山槓爺是個愛民如子,深得人心的好領導。正因如此,他才能以個人權威,嚴明賞罰。

儘管調查幹部也深知山槓爺出於好意,村民亦極需他的領導,但爲了彰顯法治精神,調查幹部亦唯有拘捕山槓爺入城受審。

究竟是誰[掲發]山槓爺的[罪行]?[陰謀論]者認爲一定是被山槓爺懲罰過的人,借機報仇,但到最後才發覺,原來只是一名不知世途險惡的村童說城裏號召法治,便天真地投書報紙,查詢山槓爺的行爲是否合法。而該名村童,更是山槓爺最痛愛的孫兒。

如果我們接納鐘庭耀事件調查報告的結論,認爲鐘庭耀是個誠實可靠的証人,那麽他便不是《羅生門》那個爲了説謊的報案者樵夫,而是《沒有原告》那名同樣是不知道投函報館會惹來彌天風波的村童。又如果鐘庭耀今天仍認爲黃紹倫是他的恩師,那麽他倆的關係,正好是村童與山槓爺的翻版。

但是,如果鐘庭耀認爲爲了捍衛學術自由,那麽犧牲他與黃紹倫的師徒之情也在所不惜的話,那麽恐怕無法對法治精神無論多麽敬仰的村童,也寧願山槓爺留在村裏。這是因爲鐘庭耀比村童比更大義滅親,還是村童比鐘庭耀更有赤子之心?

[真理]是否那麽無價?

現時,鐘庭耀事件還未完結,因爲還有一大群要徹查[大是大非]的[觀衆]。他們既不喜歡《羅生門》的不了了之,亦不會滿足於《沒有原告》的結局,因爲即使山槓爺下了台,仍然要追究那些產生山槓爺的人事與制度。對這些[觀衆]來説,這也許是義正詞嚴的要求,但對《羅生門》和《沒有原告》裏那群已心力交瘁的劇中人來説,要他們再演下去是否已過分殘酷?

《羅生門》裏的樵夫,在公堂作証後,對人性徹底失去信心,轉而懺悔内省。《沒有原告》裏的村童,對法治精神不過嚮往而非執着,因此最後還懂得與山槓爺抱頭痛哭。鐘庭耀事件最可怕之處,是至今仍然有人堅持爲求[真理],可不惜任何代價。[真理],是否真的那麽無價?

現時,鐘庭耀應可舒口氣,走下戲台而坐在觀衆席上了。但願他會撫心自問,自己究竟是《羅生門》裏同樣有撒謊的樵夫,還是《沒有原告》裏天真無邪的村童?如果是前者,他是否也會像樵夫一樣,有所懺悔?如果是後者,他是否能像村童一樣,懂得關懷可能比[真理]更無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