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3, 2006

動畫評論的基本學養 指定參考讀物

昨天談的動畫評論的基本學養
大家能理解多少呢?
今天附加必讀的指定參考讀物:

《出發點 1979-1996》

作者: 宮崎 駿
編譯者: 黃韻凡/ 章澤儀
出版社: 台灣東販出版社








朋友告知原來宮崎駿的《出發點 1979-1996》老早有了翻譯本
其實我還是建議能看的都看日文版,
原因之一是宮崎駿的行文説話有其獨特風格,
(說得不好就是非常難明咯)

其中首篇「國家的未來」
是與本blog經常介紹TBSNews23的主持筑紫哲也的對談集,
朋友也認爲非常好看,
也實在是了解戰後日本的其中一篇重要參考。

由於本書有offical的內文試閱,作爲第一課的參考文章,轉載如下:

=============================
關於動畫製作  引自《出發點 1979-1996》

我認為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後的澄明心境。

會走上動畫世界這條路的人,大多是比一般人更愛作夢的人;除了自己作夢,他們也希望將這樣的夢境傳達給別人。漸漸地,他們會發現,讓別人快樂也成了一種無可取代的樂趣。若是曾想要告訴別人夜裏做過的夢是多麼地美好或有多麼地悲傷的人,應該就能體會這其中的難處了。更何況,一部作品必須透過集體作業才能完成,所以其過程自然更是複雜。

我在看蘇俄的﹁雪之女王﹂時,真覺得能做個動畫師實在太好了。能創造出那樣的世界、不,應該說如果自己擁有能力與機會去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那麼天底下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職業了。
動畫師是創作動畫的人,正確的說,應該是「人們」。

曾經,動畫師是無所不能的。

畫圖、編故事、讓它動起來、上色、運用攝影機,以及注入聲音,就這樣一個世界完成了。
現在的動畫界已走進一個量產與分工的時代;其大量生產的規模之大,堪稱世界之最。在電視、卡通節目的洪流中,動畫師只不過是動畫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齒輪罷了。

在作業流程中,並列著許多不同的職種;而在這些職種當中,有一種被稱之為「原動畫」。

工作人員接過一個不知來自何方的分鏡圖,在盡量不更動構圖的情況下,大致畫一畫就快速交給下一個工作流程,這就是動畫師最常見的動作。

諷刺的是,洪流被當成趨勢,使得再粗製濫造的節目也都會有迷家出現,其卡通人物商品大賣,最重要的是,它為某個地方的某人創造了實質財富。而動畫師呢?帶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滿足,自自然然地接受了那樣的精神矮化。

立志創造一個虛幻世界的你就算當上了動畫師,當初的小小美夢只怕很快就幻滅了。那樣龐大的工作量、極其有限的製作費與時間、電視公司或贊助廠商、發行商的愚昧,還有一旦建立便很難鬆動的分工領域,逼得你只能伏首案前機械性的畫著鉛筆畫,到了這個地步,誰又能責怪你呢?藉口是找不完的,只要你習慣了這種齒輪生活,倒也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

動畫師是否真的無法掌握作品的所有關節?……難道我們就沒法更接近動畫家真正的境界嗎?
不,方法不是沒有的。動畫畢竟是由人的集團(雖然它並非由堅定的意志所統一)所創造出來的。只要擁有不畏辛勞的意志,有一個想要展現的世界,再加上磨練過的技術,你就能從一個齒輪跳脫,漸漸向真正的動畫師靠近。

在日常的工作中,你可以在人云亦云中,說說真話;或是為空洞的人物,注入生機。就像一張被弄髒的畫,你可以經由修補,使之變成一個雖有美中不足之憾,卻也聊勝於無的畫面。同樣的,只要別人一有閃失,它就有可能是你的轉機。

只有日日不懈怠的努力,不找藉口為自己開脫的人,才能看見這樣的機會;而那一刻,也才是你投入舞台的最佳時刻。

當別人對你無所期待時,你不妨不求報酬地去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提案,只要主事的人不是錙銖必較的既得權利者,你想要創造的那個世界就會被接受了。畢竟這一切都是免費的,甚至標題中也不需要打上你這個原創者的名字,這對工作團隊而言,完全是坐享其成。也因此,你終於可以戰戰兢兢地創造你的第一個作品。

抓住機會,做好隨時俯衝的準備,乃是這份職業的“希望”所在。

No comments: